j9九游会首页登录

 

新闻动态
News Center

j9九游会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智库思享 | 内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—以湖南省大通湖流域为例
作者: 来源: 浏览:94 次

       近日,由湘咨集团生态规划咨询事业部撰写的《内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—以湖南省大通湖流域为例》一文刊发于《中国水利》2023年第12期,作者为该部门邓武军、周嘉康,廖江威,詹天洋。《中国水利》杂志是水利系统惟一的由水利部主管、主办的综合类科技期刊。期刊致力于探讨水利发展对策,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新进展、推广水利新技术、沟通水利与社会。


文章概要

       湖南省大通湖水体流动性较差,生态环境较为脆弱,早期受到化肥养鱼以及污水直排等问题影响,水环境逐渐恶化。2018—2020年,大通湖开展了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,取得积极成效。本文对大通湖流域首批试点工作实施路径及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,针对目前总磷存量过多、农业面源污染、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,提出流域控源减污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、整治乡村人居环境、构建治理长效机制等对策和建议,从而保障第二批试点工作的高效推进,为其他内湖流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。

一、首批试点实施路径

1、强化水污染防治,优化流域空间格局

严格控制入湖排污总量,整治入湖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。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,开展工业废水污染源防治工作,并对规模企业实施工业废水综合治理。

2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

根据大通湖流域资源优势和水环境功能区保护要求,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,推进流域范围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。

3、创新治理体制机制,增强全民绿色意识

建立和完善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。完善流域环境监管制度,落实公众生态环境监督的主体地位。

二、首批试点工作成效

1、水生态系统稳步恢复

大通湖水质全面退出劣Ⅴ类,水质总体评价达到Ⅳ类,物种多样性、群落多样性逐步增加,生态系统逐步稳定恢复,水生植被覆盖率由10%增加到50%。

2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

依托湖乡优势,大通湖流域各区县大力推广稻虾、稻蟹、稻鱼套养,形成了优质粮油、生态果蔬、特色水产三大绿色产业,打造了多个农业旅游休闲场所,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较好。

3、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发展模式初步形成

益阳市委、市政府建立了组织保障、制度保障和评估考核机制,探索多元投入和多级联动,统筹内源治理和外源治理,突出综合治理,初步形成了大通湖流域治理发展模式。

三、大通湖流域面临的问题

1、水体总磷浓度依旧较高

过去养殖企业在大通湖长期投放高磷鱼肥,导致湖体总磷存量多,水质不断恶化,且大通湖是一个浅水调蓄湖泊,受大风、高温天气和工程船只作业等因素影响,底泥搅动频繁,磷释放加速,总磷降解十分困难。

2、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完全消除

过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通过冲刷和淋溶等方式进入大通湖,在农田换水时,污染物浓度高、瞬时排放量大,对大通湖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
3、人居环境及环保设施有待完善

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不高,污水管网不够完善,部分城镇未实现雨污分流,且湖区简易垃圾场无防渗防雨设施,对土壤、地下水、地表水均存在污染隐患。

、下一步工作对策和建议

1、推进流域控源减污,提升水体自净能力

积极开展入河污废水深度处理,推广中水回用工程,降低入河污染负荷。开展生态田埂技术应用,建设兼顾排水和拦截农田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沟渠,有效阻截氮磷养分损失。

2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推进生态农业发展

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比重,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,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,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、资源循环发展和有机融合。

3、整治乡村人居环境,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

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,加强垃圾填埋场建设,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、排水管网混接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。

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,依托绿色发展优势,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产品,因地制宜推广大通湖“稻虾共生”“稻蟹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。

4、构建治理长效机制,巩固试点工作成果

完善大通湖流域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体制机制,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,完善跨乡镇、跨县水质监测站的建设,形成全民参与、监督、保护大通湖水环境的氛围。

五、结语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长江、黄河等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,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下一步,湘咨集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强化河湖保护治理,为我省流域发展建言献策,为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、保障水资源安全、促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湘咨力量。